◎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基于合宪性审查意义上的宪法司法实施(本文简称为审查型宪法司法实施)和非合宪性审查意义上的宪法司法实施(本文简称为非审查型宪法司法实施)以及合宪性解释中的不法论证和原则论证,法院的合宪性解释可划分为审查型合宪性解释与审判型合宪性解释。
事实上,在域外法上,并无明确的舆论监督这一概念,西方的新闻媒体监督被誉为几乎独立的社会权力,其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相并列而存在,被称为第四权力。(一)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助力于有效识别舆论监督重点 如前文所述,本文的论域限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其重点在于对公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监督。
基于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以党内监督为主导,能够帮助舆论监督找到监督的关键,找到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的路径。第二步,可根据舆论监督信息特征,利用技术快速识别,将其分为基础信息和行为信息。各级纪委监委可成立重要舆情处置小组,负责舆情监控及牵头协调、指挥调度、督查督办工作,把握信息的轻重缓急,信访举报、监督检查、案管、案审、审查调查、宣传等部门应共同参与,完成舆论监督的处置工作。信访举报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7年舆论监督一词首先出现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后,舆论监督逐渐成长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环。换言之,借助纪检监察机关的充分权威与权力效能,能够对官员利用权力删帖掩盖真相、打击报复举报人等行为产生威慑。
[63]参见黄威威:《网络监督权力腐败的规范性思考》,载《理论探讨》2015年第2期,第10—14页。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二)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在现行宪法通过之后,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化了对宪法是国家总章程的认识。
习近平关于我国宪法性质、地位、作用的一系列原创性及创新性论述,阐明了宪法在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美好生活、民族伟大复兴上的意义所在,为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夯实了深厚的法理基础,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供了科学指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富国强而坚持不懈地奋斗,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新政权新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制定新宪法、实施新宪法,依靠宪法凝聚共识、团结各方、砥砺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反映人民意志、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性文件,具有破天荒、划时代的意义。
四、加强宪法建设,不断增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供给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我们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宪法和党章是我们党行使领导权和执政权的最高依据和根本准则,保持宪法和党章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上的一致性,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
第四,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调整为五年,使县(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更加民主规范有效,有利于县域政治稳定、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原创性地将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在内的人民民主概括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宪法修改后各方面反响很好。而宪法恰是这三重境界的法律表达,我们在宪法中读到的是中国之路,我们在宪法里领略的是中国之理,而历史自信、现实自信、未来自信也砥砺着中华民族的宪法自信。
但在政权初稳、社会主义初建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进行前无古人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探索,绝非易事,亦非一马平川。再次,必须秉持社会公平正义这一崇高价值,切实维护和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很显然,在处理党法、党政关系方面,当时我们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宪法》关于党的领导的制度表达方式尚处在反思和论证当中。实践证明,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逐步实现了国家治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
正是通过宪法这一总章程,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制度优势并得到根本保障,从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把党章统领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之中,彰显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和依规治党在实践中的统一关系。
要贯彻落实宪法规定,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正如习近平所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透过我国宪法序言和正文的规定,人们可以清楚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从哪里来,现在是什么样,未来向何处去。习近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三,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入宪,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宪法依据和保障。创新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法治成为全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是一切规范性文件都必须符合宪法精神和宪法规定,接受合宪性审查,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精神和宪法规定的规范性文件要依法撤销和纠正。第四,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为此,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我国先后五次对宪法进行必要的修改。他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倍感其真理光辉和实践伟力。作为根本法,宪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诸如,一是坚持党对宪法修改的领导。现行宪法既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中走来,也记载了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岁月,更让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第三,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顺应了时代潮流,增强了人权的宪法权威,明确了国家保障人权的宪法责任。(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在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时候,毛泽东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七) 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相统一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是相分离的两个概念,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统一关系同样构成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内涵。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宪法是合法性的根源,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所有出自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据并接受合宪性审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四是现行宪法承载民族复兴大任。我国宪法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制度成果,也是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相互蕴含、相互促进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因为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重大制度和重大事项,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总括性、原则性、纲领性、方向性。总体来看,新时代的首次修宪不仅从实质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律新经验新成果,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发展注入了动能,而且从体系上夯实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基石,迈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党始终把宪法作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最典型的事例是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我国宪法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法律地位。
二是统一于宪法和党章的内在衔接。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这次修宪给私营经济以恰当的生存地位,并使土地使用权转让合法化,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创业发展的积极性,激活了土地资源的内在价值,推进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改革。1931年,我们党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5:41天狐定制
2025-04-05 15:38天狐定制
2025-04-05 15:09天狐定制
2025-04-05 15:05天狐定制
2025-04-05 14:57天狐定制
2025-04-05 14:29天狐定制
2025-04-05 14:10天狐定制
2025-04-05 13:23天狐定制
2025-04-05 13:23天狐定制
2025-04-05 13:06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